28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到县档案馆同学办公室,看到他在校对《重修镇安县志》,随手粗略翻看,聂焘映入眼帘,一目十行看完,仅知聂焘是个好县令。时隔20多年后,镇安县建设绣屏公园修建了《聂翁亭》,把250多年前在镇安为官的聂焘的政绩树碑昭示。绣屏公园开园时我带女儿参观,并给她讲述了聂县令的功德。
当历史进入2008年,镇安廉政文化“六进”活动在深入开展的关键时刻,又逢全市开展干部作风年建设活动,镇安县委、县政府果断决策,把聂焘约己勤廉从政的事迹搬上舞台,历经半年精心打造,由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策划,聘请省戏曲研究院院长、国家一级编剧陈彦和国家一级编导徐小强为编导,县剧团排练出镇安大型花鼓历史剧《聂焘》隆重上演。近两个多月来,先后有国家发改委、省纪委、省委巡视组、省财政厅、省文化厅和市委、市政府等多名领导来镇安观看演出,共公演10余场,场场爆满。该剧主角——清乾隆年间镇安好县令聂焘在任八年期间的艰辛历程,造福一方和勤廉为官的崇高精神及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现场观众,热烈的掌声将剧情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。
我在公演的第一场先睹为快之后,由过去只知道聂焘招游民、垦荒田、修水利、兴桑蚕、辟道路、倡集市、建义学、办社仓、除虎患、惩恶强的政绩被朝廷推为陕南第一,到《聂焘》历史剧集中在为官的精神历练上,集中在对自身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上,集中在勤政亲民上,集中在廉洁奉公上,展现出陕南古代官民和谐共治的景象。

作为一名基层纪检工作者,对好县令聂焘由偶然的初读,到聂翁亭政绩的昭示,再到《聂焘》历史剧的舞台展示,我对聂焘的言行、思想、精神认识过程在不断的升华。最近,我又特意拜读了原陕西省委副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常黎夫先生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的《实心为民造福》一文,又在《商洛报》上看到了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胡安忍观看《聂焘》历史剧后写的《〈聂焘〉的现代审美品格》文章,读了又读,品了又品,不知说什么,不知写什么,只能激动的高喊,为镇安人民不忘聂焘而高兴,为领导读聂焘、写聂焘、看《聂焘》历史剧而感谢。
此文写到这里,我犯难了,写聂焘勤廉的高度有常黎夫先生一文,写聂焘》历史剧艺术评论有胡处长一文,我勉强拙笔写聂焘县令三个好。
一曰好:聂县令约己,他遵从皇令和父命安心荒野山区小县供职,不是应付,而是牢记其父聂继模的《诫子书》,做人、做事、做官都以“道德”二字为准,以“清律”为底线。
二曰好:聂县令勤政,他在这“百里都无半亩平,只堪图画不堪行”的秦岭南山小县,时常骑着瘦马穿着麻鞋,轻装简从、风尘仆仆、行走于虎狼之道,跋涉于悬崖恶水之间,踏遍镇安方圆六百里土地,勘实情、察民意,谋治县富民之方略。
三曰好:聂县令守廉,他在任不仅是一位“克己、亲民”的好官,更是一位值得后人学习的冰清玉洁的廉吏,为公益事业慷慨解囊,据县志记载共捐出白银582两,相当于他一年的俸银和养廉银。这正如他父亲聂继模所期望的“节省正图为民间兴事,非以节省为家身计”。